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

給特區的信(18)-速速落實各項規劃






不應只是口號,不應老是商議、再商議,長期討論、再討論,論証、再論証,諮詢、再諮詢。而是如何按步就班去落實,裡面起碼有上萬個不同環節。各政府部門及其顧問公司的專家,都先會做好事前應做的,才有信心逐步推出。希望各反對派系別再老是拖延進度,令整個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George Luk
日期: 2013年11月20日下午7:43
主旨: 轉寄︰ 給特區的信(18)-速速落實各項規劃
收件者: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相信在北京的眼中,特區政府及市民,已經在大珠三角及泛珠三角(九省區+兩特區)的發展上,發揮了極大的輻射及牽引作用。所以並不是一般市民及報章、傳媒所講到的,北京多年來一直送大禮,而是互利互惠的。
(2)回歸十多年來,特區政府所籌劃、推動及進行中的本地及國內、亞太地區以至全球性的各種形式的計劃,可以說是多不勝數。比回歸之前的幾十年,各種計劃/項目的總和還要多,相信應該考慮一下是否野心太大哩?當然,已經得到的階段性成果,亦是頗值得欣慰。
(3)若然没有大部份市民的參與,一定難以達到更高層次的成果。但本地大部份報章及傳媒,多年來一直忽略他們向受衆傳遞應有訊息的社會責任,這些對港人前途及各種即時裨益,有莫大關係的報導。以致每逢有重大工程需要做决定時,由於市民聽也未聽過,於是又要重新演譯及諮詢。不但費時失事,每每造價大增。
(4)政府部門及其顧問或諮詢機構,一般都會做好應有的基本功夫,才會將計劃推出。只要報章、傳媒能定時上各有關網站,所需資料,一般都早早等待發掘。例子多不勝數:-
----有關跨境基建項目的,無一百都幾十個;
----港境內的交通、運輸、房屋、地面/地下的鐵路項目,起碼有幾十個;
----CEPA  傅與港人的各種權利和機會;
----珠三角規劃綱要內數以千計給香港人發展的機會;
----粤港澳十多年來的合作框架協議內,每年的階段性工作,都有成數以百計的計劃,創造不少就業機會,並可將很多民生及生、老、病、死等等問題,逐步解決;
----六大產業的詳細內容;及如何發揮香港作為中國及亞太地區最獨特的大都會。
(5)不應只是口號,不應老是商議、再商議,長期討論、再討論,論証、再論証,諮詢、再諮詢。而是如何按步就班去落實,裡面起碼有上萬個不同環節。各政府部門及其顧問公司的專家,都先會做好事前應做的,才有信心逐步推出。希望各反對派系別再老是拖延進度,令整個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6)以上僅是目下所有計劃的一部份,但放在網上或宣傳品上,小則有一、兩年,多則有十年、八載。不可能要普羅大眾去發掘,因為大家為了生活、家務、小朋友,已經營營役役,奔波勞碌。若傳媒不能或不願做的話,相信政府要加多些資源去做了。

Regards,

George Luk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gl2468@gmail.com>
日期: 2012年1月15日下午9:28
主旨: 香港的規劃及落實(17)- 階段性量化報告

收件者: "Mr. Li Wei" , "Mr. Donald Tsang"


Messrs. Li/Tsang,

(1)由於港人沒有時間去深入瞭解各種社會、民生、經濟、地沿政治等問題,很多時候,往往將問題過份簡單化(over-simplified);而政府的報告一般比較長篇大論,市民不願亦不會花時間去瞭解,於是永遠都覺得政府做得不夠快、不夠好。
(2)只講規劃,不能好好推行落實,猶如紙上談兵。但不能事事都等到全民普選推行之後,才可進行。
(3)落實規劃,需要時間、人力、資源及要分階段,如何可以將進度,一一簡單清楚地向市民交代,非常考功夫,是政府極需要做好的。才可令市民對現况及前景清晰,亦令大家知道,現實有時是需要某程度的妥協。
(4)其實本地手頭已有的規劃,根本現有的公務員人手,已經不太可能應付得來。因為大陸的發展及世界金融體系的變化,實在太大。
(5)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其後樓市暴跌、科網股爆破、經濟陷入通縮、03年沙士、08年金融海嘯,現今歐債危機等等,港人都冀望大陸出手相助。
(6)其間特區政府跟北京及廣東做了很多協調工作,加上市民能共渡時艱;北京亦循序漸進地推出,一籃子互惠互利的支援計劃。
(7)若非循序推出,自由行一開始便全國實施的話,可能04、05年便有過億大陸遊客到埗,跩冧香港07年的港股直通車如不急急叫停,香港及大陸便出現大量蟹民。
(8)一般政團及報刋、傳媒,為了令受衆容易接收到,往往以簡單口號,令市民對前景有過高期望。又為了突出自己,便將問題歸咎於沒有民主,議而不决,决而不行,或歸咎大陸方面不跟香港協調。
(9)政府有理由、有需要去將階段性成果,以最簡單的方式公佈,增加透明度。
(10)試問又有多少人認真考究甚麼2008-2020珠三角規劃綱耍、粤港合作框架協議2012年重點工作安排、2011年重點安排的落實及進度、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等對香港的影響,一般都只懂賊喊捉賊,不斷埋怨,形成整個社會瀰漫着負面情緒。

Regards,

George Luk

CEO <ceo@ceo.gov.hk> 於 2012年1月11日下午4:28 寫道:

George Luk 先生:

1月2日和6日致行政長官的電郵收到,我獲授權認收。

行政長官私人秘書
(姚一風 代行)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香港的願景(52)- 誰主浮沉



自從2007年末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央行行長一直攜手努力遏止世界經濟的螺旋形下行(通縮),他們將利率推至歷史低點,並向搖搖欲墜的銀行和市場注入了數萬億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George Luk
日期: 2012年12月21日下午11:24
主旨: Fwd: 香港的願景(52)- 誰主浮沉
收件者:

李偉先生/梁振英先生:

1.請看看以下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全球央行流動性冒險背後的秘密”:

2. 每隔兩個月,十幾位銀行家都會在週日的晚上於瑞士的巴塞爾碰頭聚餐。晚宴的座上賓都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中央銀行行長。這些人代表的國家一年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加在一起超過51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年總產量的四分之三。

3. 話題都是環繞全球經濟以及各國央行為了治理本國經濟所採取的激進措施。2007年以來,全球央行已經向世界金融體系注入了超過11萬億美元的流動性(通過各式印鈔方法)。面對經濟復蘇乏力和歐洲經濟問題持續發酵的現狀,最近各國央行加快了注入流動性的速度。

4. 這些央行行長,在貨幣政策上採取的策略,並不能在標準經濟學教科書中,找到理論支撐。這些人實際上在進行一次高風險實驗。他們這實驗,無論成敗都會影響全人類。荒謬的是,我們明知亦被迫接受,為過去多年來腐敗的、貪婪的西方銀行家、資本家付出代價。

5. 如果這些央行行長錯了,他們可能令通貨膨脹再度抬頭,或為下一次金融危機播下種子。特區的樓價及物價飛升,貧困國家人民缺乏支援,以至病死或餓死,只是衆多例子之一。

6.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說,他們是干涉過多還是做得不夠,歷史會做出結論,但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因為這一過程尚未結束;全球在承擔風險,因為這是一個試驗性策略。羅格夫是《這次不一樣 ? 800年金融荒唐史》(This Time Is Different)一書的合著者。該書研究了八個多世紀以來發生的多次金融危機。

7. 自從2007年末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央行行長一直攜手努力遏止世界經濟的螺旋形下行(通縮),他們將利率推至歷史低點,並向搖搖欲墜的銀行和市場注入了數萬億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

8. 最近歐洲央行宣佈了一項協議,將購買陷入困境的歐洲國家的國債,但條件是受助國必須堅持實施財政緊縮措施。之後,美聯儲宣佈了計劃,它將每月購買債券,直到美國就業市場明顯好轉。儘管日本方面猶豫不決,但日本央行很快仿效,發佈消息稱日本央行也將擴大債券購買計劃。

9. 與此同時,國際清算銀行的經濟學家對央行的努力越來越表示懷疑。他們說,在金融危機前,他們曾警告要注意信貸泡沫,但沒有人理會。前國際清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懷特(William White)說,沒有人重視我們的警告。他說,眼下,央行可能在追求短期增長這一艱難目標時,再次走向長期困境。

10. 這個有18位成員的組織其官方名稱叫做經濟協商委員會(Economic Consultative Committee)。該委員會僅發表過一次公開聲明:今年9發出的一封只有兩句話的函件。函件回應有關方面對私有銀行合謀操縱倫敦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Libor)的指控,承諾將為銀行間拆借市場尋求解决辦法。

11. Libor 操縱醜聞仍在不斷發酵,只是各大主流媒體不將其曝光,令人們無法知道情况的發展。請看看美國監察組織(Mediamatters for America)先前對媒體的批評(Coverage of Libor Scandal in minutes):-





但情況毫無改善,至今對此牽涉數百萬億美元衍生工具的基凖利率的操控,大家所知仍然太少。

Best Regards,


George Luk




<如有興趣觀看之前的電郵,請前往連結: http://jet2468.blogspot.hk/ 。網誌內容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大陸、香港及週邊地區人士及政府多點理解/體諒,並以一般普羅大眾的觀點,加以進言。>